“每一分浪费都是利润流失,精益管控才能挖掘出增效潜力”。近日,围绕“低碳降本、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主题,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呼和在“第十一届山东粗饲料大会”上,发表《牧场精益运营-降本增效技术案例分享》主题报告,系统分享了伊利将精益管理模式转化为牧场生产力的实践经验,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呼和分享主题报告(一)
精益管理从理念到实践:构建牧场“损益大模型”
精益管理不仅是生产理念,更是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经过多年探索,将制造业中成熟的精益管理模式创新应用于牧场管理,构建了包含104个价值流模型、十大方法论和十项精益管理工具的“精益牧场损益大模型”。这一模型通过梳理牧场运营全链条的“损失点”和“价值点”,帮助牧场实现“收入最大化、成本最优化”。自2018年推广以来,该模型已累计为全国合作牧场降低养殖成本36亿元,成为行业降本增效的标杆方案。
受益于伊利“精益牧场损益大模型”,山东润强牧场在引入该模型后,系统性优化了饲喂流程和财务管理,不仅奶牛单产提升至41公斤,同时公斤奶饲喂成本平均降低了0.3元,年节省成本超百万元。“伊利不仅帮我们找到了浪费点,还提供了具体的改善路径和方法。”牧场主表示。
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呼和分享主题报告(二)
融合粗饲料优化与精益管理,释放降本增效新潜能
呼和在报告中强调:饲草料成本占牧场总成本的60%以上,通过本地化资源应用和精益化管理,可显著提升牧场降本增效能力。呼和围绕高青贮日粮技术、本地化饲草料开发、剩料管控与科学分群及后备牛精细化饲养等精益管理要点,通过实战技术案例深入浅出的向参会者分享了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玉米青贮是泌乳牛重要的纤维和能量来源。通过提高青贮质量、优化配方结构,减少高价进口饲料依赖。可有效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河北省的一座伊利合作牧场,通过对玉米青贮的精益管理,将青贮日粮量从24.5公斤提升至28公斤,单公斤奶饲喂成本下降0.04元,年节省饲草料支出超50万元。
“饲料本地化是趋势,秸秆、甘蔗渣等资源均可替代高价原料,关键在于科学应用。”据了解,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通过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源,长期研究各地本地化粗饲料在奶牛养殖业中的应用,实施开展“粗饲料本地化项目”,已累计开发本地化粗饲料40多种。通过本地化饲草料开发应用,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价值,是精益管理的理念和价值体现。
用精益化思维管控剩料科学分群并实施精细化饲养,也是向精益要效益、以精益促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报告分享的案例中,山东绿草源牧场在伊利技术服务团队支持下,泌乳牛单产提升至40.1公斤,公斤奶饲喂成本低至1.7元;沂荷牧场通过优化青贮管理和精准营养,单产突破40.6公斤,公斤奶饲喂成本下降0.25元。“从标准化管理到精益牧场,伊利一直是我们转型升级的引领者。”
精益创新,伊利引领奶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为行业龙头,伊利始终以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将精益管理深度融入牧场服务,帮助牧场提单产、降成本,降本增效转型升级。今年以来,伊利在宁夏、黑龙江、河北等地的合作牧场,通过细化泌乳牛分群,降低公斤奶饲喂成本;借助数字化精益管理,持续减少饲喂剩料;通过后备牛日粮成本管控,在保持饲喂转化效果基础上不断降低饲喂成本;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每一分浪费都是利润流失,精益管控才能挖掘出增效潜力。”呼和总结道。
不创新,无未来。伊利持续以“精益牧场损益大模型”为抓手,推动技术普惠和产业链共赢。截至目前,伊利合作牧场单产已达到11吨,较2014年提升69%,每年约为合作牧场降本共计4.1亿元。面对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数智化与精益管理为双翼,携手行业探索降本增效新路径,助力中国奶业持续突破、锻造奶业新质生产力。